介紹「港都夜雨」這首歌
很多人以為「港都夜雨」這首台灣歌謠的故事背景是高雄,其實不是,而是北台灣的基隆。1951年,時年32歲的閩南語歌壇作曲家楊三郎,在基隆國際聯誼社(美軍招待所)擔任駐團樂師。在他來到基隆之前,已經與閩南語歌壇知名的作詞者周添旺合作創作過「孤戀花」、「思念故鄉」、「秋風夜雨」等膾炙人口的閩南語歌曲,成為日據時代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。
某個下雨天,他在基隆市區閒逛,濛濛細雨加上淅瀝瀝的雨聲,不知不覺地哼出動聽的旋律。回去後立刻把雨中漫步,無意間哼出來的旋律,加以整理潤飾,完成悅耳動聽的小喇叭演奏曲,取名「雨的布魯斯」。楊老師那時候是樂團領班兼小喇叭手,經常在國際聯誼社演奏這首曲子,樂團裡的琴師呂傳梓覺得這麼好的旋律,只當作演奏曲實在可惜,主動為這首曲子填詞,楊老師看了非常滿意,就把這首「雨的布魯斯」改名為「港都夜雨」。接著安排駐唱歌手在聯誼社演唱,觀眾反映熱烈。
1958年夏天,亞洲唱片公司董事長聽到後,就安排該公司吳晉淮灌錄這首「港都夜雨」,唱片一推出馬上轟動全台。其他灌錄的歌星更是不計其數,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洪一峰、洪榮宏父子、郭金發、余天、江蕙。
1994年9月,國語歌壇歌手齊秦出了一張名為「暗淡的月」的台語專輯,並把「港都夜雨」放在專輯的第一首。國語歌手出台語專輯已是話題,這張專輯又入圍了第七屆金曲獎的最佳演唱專輯獎,讓「港都夜雨」這首歌更加的廣為人知。
這首歌的旋律和歌詞,雖然有點憂傷、悲苦,卻也有一份屬於年輕人的瀟灑狂放。它之所以能傳唱幾十年,應該是詞曲作者精準的捕捉到戰後臺灣青年的心情。50年代,臺灣從戰後的殘破,日漸復甦,當時的基隆作為臺灣連接世界的轉運大港,臺灣人接觸世界的第一站,是名符其實的國門。超多的工作機會,吸引外地年輕人來到基隆,賭上他們的青春與未來,可誰又能確知幸福一定會降臨呢?作曲者楊三郎這位曾在日據時代,寫出許多暢銷歌曲的作曲家,遭遇歷史劇變,作詞者呂傳梓則是孤身來到異鄉打拚,生活在霧雨迷濛的基隆港邊,他們對未來是否也感到深深的茫然呢?
「港都夜雨」唱的不只是詞曲作者的時代感受,同時也是戰後臺灣經濟發展的縮影。只是,六十多年過去了,「港都夜雨」詞曲依舊,基隆的光景卻已全然改變,港口商機不再,基隆的年輕人,也面臨到異鄉討生活的困境。「港都夜雨」聽起來一樣憂傷,只是主角已然換成在基隆成長的年輕人了。
港都夜雨
作詞:呂傳梓
作曲:楊三郎
今夜又是風雨微微
異鄉的都市
路燈青青照著水滴
引阮心悲意
青春男兒不知自己
要行叨位去
啊~~~漂流萬里
港都夜雨寂寞暝
***
想起當時惦在船邊
講甲糖蜜甜
真正稀微妳我情意
煞來拆分離
不知何時會再相見
前情斷半字
啊~~~海風野味
港都夜雨落祙離
***
海風冷冷吹痛胸前
漂浪的旅行
為著女性費了半生
海面做家庭
我的心情為妳犧牲
妳那祙分明
啊~~~茫茫前程
港都夜雨那祙停